网络推广方案_网站推广方法_网络策划营销 » Archivers » 【经典产品理念】张小龙:如何把产品做简单(二)!
用一只蝴蝶引发一场风暴,虽然这样的事在自然界非常少发生,但理论上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们更多的聊一聊这个功能,觉得挺自豪,因为它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东西,但是在用户里面引起了一场“风暴”。
产品定位很重要,我们说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做的是功能而不是定位。功能是做需求,定位是做一种心理诉求,也就是说定位是更底层的一些心理供给。
最后说我们做的东西,能够把它做到底层的需求。就像我们做微博,如果只是说我们要打开微博,跟用户无关系,跟用户的心理动机无关。如果我们说微博能够满足用户的心理诉求,让他获得安慰感、排除孤独感,让他获得成就感,让他在里面更加自信,让他在里面像一个敌人一样,虽然这些诉求对用户来说不一定是好事,但是他自己意识不到。
定位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微信的3.5版本里做了一个换界页面,这个页面写的字是“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它还是别的。其实当时想写的一句话后来没敢写上去,当时想写“微信不是QQ”,然后再翻一页,“微信真的不是QQ”,再翻一页,“微信确实不是QQ”。后来觉得我们还是要温和一点,不要这么急。后来又想了一个方案,“微信不是一个聊天工具”。这句话很激烈,但是用户看不懂,说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然后翻几页到最后,我们会说“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说它就是一个聊天工具,这就不一样。到了最后一页,我们就说开始我的“信”生活,是微信的信。然后他一点就会进入到一个很神秘的空间里面去了,这有一个“洞房”,其实值得看一下,就会有一扇门打开了,然后一个页面就出来了。
通常我们做软件:一个换页,此版本功能更新,1、2、3、4、5,然后尽可能把一些技术指标罗列在上面,告诉用户说我们这个性能又增强了,格式又多了,下载的速度又从每秒钟多少K提升到多少K了。
我们总把用户当做技术专家来看待、当做机器人来看待,但是用户要的不是这个东西。所以在产品里,我们一直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尽可能不要把技术指标暴露给用户:会禁止显示正在下载,每秒钟多少K的这些数字,“下载”两个字样尽可能不显示。
同样,我们在做一个“what’s new”的时候,为什么要做一个新功能介绍?用户真的对你的功能、特性感兴趣吗?虽然这是大家的日常工作,但用户不需要。用户要的不是了解你的参数、特性、技术指标这些东西,用户要的是你给他提供了什么新的体验。
比如微信第一次你可以使用透明背景动画表情来表达你此刻的心情,我们告诉用户的是这可以表达你的心情,而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很牛B的动画表情。用户要的不是动画,用户要的是我可以表达心情,这点是最重要的。虽然我们这里面包含了很复杂的技术,但我们把它隐藏起来了。很复杂的技术是什么?从技术的角度我也挺自豪的,因为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可以把任何GIF的动画,从背景里面抠出来然后放到这个屏幕里去,屏幕可以设任何背景。GIF动画只有动的东西,背后全是透明的,是这样一种效果。就不会有一个方框,框里有一个背景,动画只能在这里面——这是QQ表情的做法。
但我们即使做了这么强的技术,我们也不会跟哪个用户说,你看我们这个技术很牛。我们会告诉什么才是他要的,是表达他的心情。我们宁愿把那个隐藏起来,告诉用户说你可以和朋友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它是可以玩的。
有的时候我们程序里肯定有bug,当产品做得很好的时候,我就容忍这种bug。我说有bug也是人性的体现。我们引用老乔的一句话,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或者产品是技术和人文的结合。说得非常容易,但是你怎么样在你的产品里包含这种人文或者艺术的成分?这挺不容易的。
所以对一个产品经理来说,需要提高自身修养,在技术之外的人文方面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微信有一个版本的换页里是迈克尔·杰克逊的画像,那里面还有一句话,有没有谁记得?
其实产品是可以表达产品经理自己情感的地方,如果大家用得好的话。迈克尔·杰克逊这个东西,当时是我个人主张要放上去的,因为有一段时间我在车里整天都在放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听起来很流畅,节奏很快,你一听到那个节奏就会越开越快,所以经常会超速。但它确实非常流畅,以至于我觉得我们产品,很大的程度上流畅度是由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带来的启发,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感谢这个人才行,感谢的冲动非常强烈,我说一定要放上去。
放上去后,正好我们以前也放过迈克尔·杰克逊的这一句话:“如果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为什么放这一句话?其实当时很多评论家老是批评我们,你们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回应这些评论家挺好。
所以你看,如果你把你个人的情感包含到产品里面,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我们不要把人机器化,也是这样一个观点。这种例子在我们产品里太多见了,我们太多产品太机器化了。我们动不动就告诉他这个图象有250K。我用了一下微博,看微博的点图片下载,正在下载85.97%,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这些都是不人性的体现。
再举一个例子说人性化的用户交流——如何把邮箱系统管理员改为具象的产品经理。
我们邮箱里经常会发一些系统邮件,管理员的邮件给用户。事实上我相信很多业务也会发送邮件出去,提醒用户之类的。
有一天,我们把这个格式改了一下,很多用户觉得感觉非常好。什么改了一下?以前是系统管理员这样的邮件,把它去掉,改成我们具体的一个产品经理人的名字和他的图象。这样的话,用户每收到一个邮件,全部是一个邮箱的产品经理发过来的,并且有他自己的图象、名字、落款和日期。这就像有一个服务专员给你发邮件,而不是一个系统管理员,后者纯粹是垃圾邮件。
我觉得这在我们很多产品里可以推广一下,用户的被认同感非常好,用户会觉得我在跟这个产品后面的人一对一交流。其实成本很低,你就是把一个产品经理人的头像拍个照片放上去就完了。所以我们做产品,是我们和用户交流的媒介,这一点很重要。
我们都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腾讯的产品这么低端、这么低龄化,为什么高端用户都不用?因为我们总是在想忽悠那一些小孩子。这里暴露出一点,很多人在做产品的时候都以为我们的用户是一些低龄用户,我们要描述他们的需求来做,然后尽可能的往幼稚这个方向去做。
我们不是这么认为的,不管做邮箱还是微信。当时,甚至邮箱都考虑过要不要专门做个幼儿版或者少年版,再做个老年版和中年版,我们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只做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是老少通杀的,最后用户很认可。商务的人会觉得用邮箱很好用,然后一直到小学生,他也会觉得这个满足他的需要,他用起来很好。
我们在iPhone里也同样看得到这样的例子,所以并不存在我们一定要故意的把产品做得低龄化、幼稚化。我们自己并不是一些低龄的人,为什么要那样去做东西?如果那样做,我们引过来的用户也是那样一个群体。自然原则这里就不讲太多了,但是稍微提一下。如果举个例子来说,我会认为Windows是一个不自然的平台,这是从它的体验上来说,迈克尔·杰克逊我觉得会更加自然。虽然经常因为苹果机的用户耽误了很多时间,但是我还是不愿意切换到Windows里面去。虽然说我自己用了很多年Windows,我在Windows里也算是个开发专家,但我好几年前转到苹果平台以后,就发现Windows设计得非常不人性,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举一个例子,在Windows里有一个专门的“程序管理器”来管理要卸载哪些程序、安装哪些程序,普通用户还专门去卸载,这个挺有难度,但是我们在iPhone里是怎么卸载程序的?常按并删了就没有了。你不会看到有一个“程序管理器”在那里,不会看到“卸载”两个字。而且你常按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图表在那里晃动,为什么在晃动?表示不稳定状态,表示你可以操作。我后来看那个解释,解释得非常好,他说表示那些表情在哀求你不要删掉我。如果你把那个图标画成一张脸,你会发现确实是这样,在抖啊抖。
这里再提供一个观点,是说我们只做一件事情,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定位,或者说一个主线功能。
我们经常会想到要做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提供两个功能服务给用户,然后我们就在屏幕上放两个按钮,这个按钮是A,那个按钮是B。我们甚至已经预估到第一个按钮会有60%的人点,第二个有40%的人点。这样的界面我相信在我们产品里面非常非常多,但这是不好的。
比如说一个Windows页面或者一个客户端页面,我们尽可能在一个界面里只有一个主要的按钮,这个按钮非常显眼。然后用户到这里基本上不用思考,点这个按钮就行了。如果一个界面里并排着两个或者更多的按钮,说明有问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可以回去检查一下我们有多少界面里并排着有两个以上按钮的,这都是有问题的,意味着这个界面以后有一个分叉路口,用户要做思考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我们没有给他任何的暗示,就是这样子。
就像我们经常会签署一些文件,其实体验做得很不好,因为是甲乙双方来签,你要思考一下到底签左边还是右边,你要看里面的字。这就像两个按钮一样,假如我们换一种方式,把你要签的圈起来或者标个颜色,写个字,请你签这里,你就很清晰。所以在我们的界面里也是,即使一个屏幕有多个按钮,我们会标一个默认按钮,它是绿色的或者是加重的,使得你进来以后只会点这一个按钮,其他的可以忽略掉。
所以在这里我们会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这个版本做了10个功能的替换,你想一下10个功能都上线以后,它们各自对用户带来的帮助有多大?如果你真的想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其实你做其中两个功能就够了,做其他8个功能的时间让同事放假去旅游真的会更好一些。也就是说,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是浪费的,这里就提到一个“基架”的重要性。
开发的同志都知道,我们加的东西越多,将来维护的麻烦就越大,而且你还去不掉——哪怕只有很少的用户在用,但是你就去不掉,这挺可怕的。所以有时候,我们的产品经理经常是在做坏事,不是做好事,因为他拼命引入新的功能进来,后面反正又不用自己写代码就不管,然后就把开发的累死了。运维的也很累,因为东西越来越多以后,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后来我对待我们的产品经理方法很简单,我说我对你所有的提议不说“不”,一般是不会错的,因为这个错的概率只有0.01%、0.1%那么大。但是如果我任何一次说“可以”,错的概率非常大,往往超过80%可能是错的。单从概率上来说,真的是这么一回事情。因为我们要冒出一个想法来太容易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东西是否一个正确的想法,就太难了。我们开一下午头脑风暴的会议就可以冒出无数的想法。
刚才我提到其实我们的产品经理工作里很多是研究人的心理,你们肯定会问我们怎么样去研究心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心理学的培训课程,那个挺难的。其实研究客户心理就是研究自我,很多时候我们是瞄准自我的需求来做产品的。我看到这里有Qzone的同事,也发现Qzone的产品经理都跑到别的博客里面去写博客去了,自己都不用自己的东西。不是为我这种用户设计的,那是为谁设计的呢?
当我们研究不到用户需求时,我们就会说只要让我们自己用得爽,这个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点。怎么样让用户用得爽呢?如果光凭一些体验的话,其实是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把自己当作一个傻瓜来用产品,傻瓜心态。
把自己当作傻瓜,这个挺难的,但据我所知乔布斯也是用这个方法,而且他这方面功力特别强,他能瞬间把自己变成一个傻瓜。我就不行,我要经过5-10分钟的酝酿才能进入到这个状况,这是非常难的一个功力。我观察公司里面有一个人也很厉害,就是Pony,他大概能在1分钟的时间内酝酿成。但是我发现我们的产品经理经常花了3天还达不到一个傻瓜的状态,所以他们总是太专家了。你要知道我们有上亿的用户,他没有这么多的背景,他们用这个东西只是第一眼的感觉或者用一次,一、两分钟的体验就决定了。
但是我们自己会把事情想得很复杂。我们Free Wifi的体验特别差,(腾讯内部的免费Wifi,编者注)你们有没有发现?特别是手机访问的话每天都要确认一下,搞到最后我就不用了,我宁愿用3G上网。所以有的时候往往好心做不了好事,就是这样子。
这是我的一个附件,是前两天邮箱新改版后昨天刚刚上线的。以前没有这个东西,现在你可以在里面直接查看你的附件,也可以搜索,看起来很方便。像这些Word文件、图片都可以直接阅览,看起来挺方便,而且你可以把所有的附件都列出来翻页。最后这是电脑做出来的图象,不是真实拍摄的,这样看附件是不是很快?对吧,所有的附件都在这里。然后用了3分钟的时间进入到一个傻瓜状态,就说这个地方做得不对,这是错的。我想请问一下你们觉得这个东西是对的还是错的?是考验大家的傻瓜发展力。这个功能挺高级的,我还可以全选、发送或者查看。这是把图片分出来,我还可以下载一个来看。有没有人觉得这里面有问题?(这段很难编辑,多看几遍就看懂了。编者注)
如果你是做这个东西的产品经理,你会很容易陷入到一个误区里去,觉得你把它做得很高级了,用户就需要了。事情往往不这样。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每天的工作里,每天我都要查看很多次,所以现在感觉自己越来越傻了。但做的人不会意识到这里面会有问题,我们都以为自己的工作应该把功能都做上去,然后说我的KPI可以完成了,但这往往是违背用户需求的。
什么是一个“傻瓜化”的过程?把你自己当傻瓜的过程是说你要放下你脑袋里面所有装下的事,这个时候你就想你就是一个很初级、什么都不懂的用户,然后你来用这个东西,这个非常难做到。
如果做不到,你就拉一个用户过来,你看着他用。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很傻瓜的状态,你会问自己问题,我现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进来?我进来想完成什么?用户进来,看着附件他想干什么?他想搜索到附件,找到某一个邮件里面的附件。他需要把所有的附件列出来吗?列出来一页最多20个,然后他再翻页,他会这样浏览吗?其实不存在浏览的需要。
我们进到邮箱里为什么会浏览邮件列表?因为你一天可能收到几封新邮件,它必须按时间列在那里。但附件是你历史的东西,它可能是很早以前的,而且因为太多了,你根本不可能把它浏览完。你真正找到的时候,你也不会用预览的方式去一个个下载。对于当前页来说,我也并没有一个要分组查看的需要,虽然这个东西很高级,但问题是这个需求不存在,这是最大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做了很多东西,对用户来说不是他需要的,我们完全做偏了。我当时就问我们一个产品经理,说这个东西可能不是用户需要的,你们这样做了,用户也不会买账,他进来一次就不来了。然后他就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说他们上线一天,发现用户确实没有什么增长。之前做了一个“飞度”(音译,没搞明白,编者注)也是,没有增长,没有对用户产生任何吸引力。
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工作里是非常非常多的,我相信在座的可能都做过这样的事情,做的一个功能或页面弄上去,然后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做得这么好,用户数没增长?因为那不是用户要的东西。如果你能真的让自己进入一个初级用户的状态,并且进来感受一下,你能感受到那种初级用户的心态,那你就能看到这里面的问题所在。
能够进腾讯的,相信大家的逻辑、推理能力都很强,但很多时候逻辑、推理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时我们应该多调查一些用户或者感知一些趋势。趋势怎么感知?用户只能对过去的事情产生认知,未来的东西才是趋势,你怎么知道下一阶段会流行什么样的潮流,那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怎么去了解趋势是什么?有很多方法,比如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当然很重要,但第一你的分析方法很容易出错,以至于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然后还振振有词说我是从数据里分析出来的,那更可怕。
有个故事,一个飞机修理厂为了了解飞机哪个部分最容易被击中,就到飞机修理厂看,看飞机出故障主要在哪些部位,然后他们发现飞机身上主要是在机翼的部分,那里弹孔最多,于是他们决定把机翼部分加强,做得更加不容易被击伤。后来有一个人说这可能不对,因为被击中机头的飞机就掉下去了,没有回修理厂,所以你们光统计修理厂的飞机是没有意义的。数据统计也是这么一回事,严格依赖于统计数据所用的方法非常难找。(应该是指找齐所有维度并乘以相关系数,编者注)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得出一个有利于你的数据结果出来,那非常容易。
所以有时去感知一种趋势,来自于我们的各种渠道,包括生活中的各种渠道,或者微博上的各种渠道。我自己的个人喜好是看一些论坛或者微博,去看这些离我很远的用户,他们在什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场景里去用我们的产品。
所以这里管人的同事们长期会坚持一个习惯,以前提过“1000、100、10”,每周要去看1000个帖子,100篇博客,做10个CE(用户调查,编者注)。所以人人都想用的产品,大概腾讯也是这样子,因为用户量实在太大了,我们要做一个小众的产品都很难。
用户是很懒惰的,我们要针对这些懒惰的人来做设计。因为懒人他不喜欢去学习,也不想多花一分钟先去了解一下,所以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如果你的产品需要有一个弹出来的Tip来告诉他该怎么做,那你就失败了,因为用户连一个Tip都不愿意去看。
现在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说微博出来以后把阅读给扼杀了。事实上,可能大家刚毕业姑且会用一下Google Reader这样的东西读一些文章,现在读得越来越少了。这并不是说大家的学习性出了问题,而是一种天性在这里。
最近我们也在准备做一些阅读类的东西,因为邮箱做了一个阅读空间。然后我们又想在微信里面,能够每天给你推荐几篇文章过来。如果我们要做这一类产品我们怎么做?因为大家都是很懒的人,我们应该专门为你们做一个不需要任何查询的阅读器、阅读产品。这个产品你进来以后不需要订阅的过程,我们可以根据你微博上的爱好分析出你的喜好来,然后自动找到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自动发给你。你进来以后,也不需要看到目录——那些都是不人性的,你只要看到就像一份小报纸、小杂志一样,只需要翻页,并且只给你10篇文章,看完以后就告诉你没有了,你该休息了。这是做阅读器的一种新思路,我觉得它反而是符合人性的。相反你做一个Google Reader类似的东西就显得非常不人性了。这里考验的地方是,你这么有勇气把这个东西做得非常人性,并且做得很简单;另外你的后台技术有这个能力,真的能找到用户感兴趣的,不需要他订阅。一旦需要订阅了,体验就已经折扣了80%。
之前有一句话说web已死,大概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说,确实是有这个趋势。手机的增长非常快,手机应用的增长也非常快,可能很多人还是集中在web这块,但是这一刻,我觉得不管怎么样都要把眼光放到手机里去,因为PC的不增长和手机的快速增长,对比实在是太强烈了。不管我们是做什么样的web产品,都应该试图扩展到手机端去,而手机端的话,浏览器可能不是一个主要的入口,APP才是。
而且APP的趋势,不是要做一个大而全的APP,而是做成尽可能小的APP。为什么不是大而全的呢?因为用户很懒,我要看天气我就点天气的APP,我要看股票就点股票的APP。我不会跑到腾讯所有服务的APP里去,然后钻到里面去找天气、找股票。甚至将来,我认为每一个明星都会有一个APP,而不会在新浪微博里面,没有自己的个性。假如一个明星比如李宇春有个自己的APP,我相信她APP的用户会挺多的,下载这个APP的用户可能都是百万级的。她为什么非要到一个很多明星集合的微博里面去?
用完就走其实是Google的哲学,但是我们很多产品的考核指标是用户在这里停留的时长有多少。这是一个选择,你是选择给用户自由一些,还是把他拉到这里。我们的选择是说用完就走了,而不是说一定要让他黏在这里,因为他下次还会回来。
我们也要鼓励一种插件化的思路,这个看起来很技术化,但是对插件的架构也是这样子的。如果是插件化的,你核心的技术规则就会非常简单,而不是一开始就做一个很复杂的产品出来。好的技术人员都会有这种思维,我觉得好的产品也应该有这种思维,产品也是有架构的。很多产品设计一开始就去拉动用户,(导流量,编者注)这种拉动是不好的,为什么不好呢?因为一个产品之初是要去检验它有没有生命力,你刚做出来就通过拉动的手段,拉了100万用户进来,你就把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场景装得像有生命力一样,最后误导了大家,后期又投入了很多在继续做。而且你会把那些事实有掩盖了,本来做得不好的人都以为这样是挺对的。
所以当我们做第一版出来时,应该做的事情是放一部分用户进来,比如10万用户,然后这10万用户能不能产生一个自然的增长,是不是会有一些用户口碑、用户示范的传播,那才是体现你这个产品是不是好产品,是否有生命力的一个表征。
第二个是打通、整合,这是大公司经常喜欢提的一个东西。我们都知道几个亿的产品,卖不出去了才廉价推销,(指合并到一起,编者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一个点上把两个普通的产品非要整合起来,这并不会让它加分,可能是减分的。这里鼓励的是我们在某一个点上取得突破,用户会因为这一个亮点而来用,而不是说你有两个、三个平庸的点来用,这个没有意义。
第三个,我们的习惯会说向竞争对手学习。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这个氛围,平常会不会接触到这种压力:你看竞争对手做了一个什么东西,你们为什么不做呢?
(台下:有,尤其是一些商业模式。)
如果别的做得好的话,你们觉得该不该学习?
(台下:关键要看你是否比他强,如果你不比他强,你最好得学。你要学他某个好的东西,你要看你的能力。你发现你没有那个资源能力的话,最好还是他最适合做。)
但是别人的东西,已经获得用户认可了,已经取得成功了。
(台下:如果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学他肯定不行。)
腾讯肯定有这个能力,什么东西都可以学过来。
(台下:关键是学他为什么做的好,而不是死搬硬套的。有一句话说“像我者生,学我者死”。)
这个话题我觉得比较刺激,在公司内部是可以引起讨论的东西。上次一个分享会,我跟一些部门的经理分享这个东西,他们说争议也是挺大的。我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在微信的竞争里,我们的竞争对手做了一个涂鸦功能,(指米聊,编者注)这个时候我们该不该做?他这个功能其实很多用户都很喜欢,很受欢迎,对吧?甚至有人说我们做了,等腾讯来抄袭。这样的地方该不该学?所以这些话说起来挺容易的,你说学其神,但是神是什么?就是那个东西,如果做的话就是一样的。
当你面对这样一些东西的时候,会怎么选择?我的观点是要尽可能站得比别人更高一些,而不是把跟随当作一种策略。所谓站的更高一些就是说不要在乎这种一时的得失,这个功能再好但它不是一个扭转战局的决定性的东西,那我宁愿不去做它也没有关系。我可以去想新的办法来做,否则的话你在气势上就会输给别人。最后承认它是一个好功能,但是我们不做它。我们同时通过一些别的方式做更好的东西,例如我们首先做了导入功能,对方就很被动,他们不知道该做还是不做。
这样的地方我相信在工作里会非常多,因为每个产品都有很多同类产品。当然也会感受到很多压力,因为来自上面的压力会说你们为什么不做?问你怎么样有信心、有方法的面对这种挑战,其实是挺不容易的,我也非常理解。但这也是我们面对挑战的一个处理能力。
我感觉这已经变成类似文化的东西了,(指学习别人产品,编者注)所以个体很难去抗衡它,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在小地方体现这种差异化出来,即使做也换一个方式来做。
第四,按规则行事,不按规划行事。就像我刚开始说的,一个产品如果有半年或者一年的规划,那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你跟我说微信下一个版本能做什么,我会告诉你我不知道,因为下一个版本我可能知道,但是下下个版本我真的不知道。我从来不做超过一个版本的规划。那你会很奇怪,这样做不会忘掉吗?我们会把一些可能忘掉的东西都砍掉,每做一件事情我们会很保守。从头一个版本到现在,我会认为从结果来看,版本规划的非常有序,但其实它是没有规划的。
没有规划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市场变化实在太快了,你的任何规划都是跟不上这种变化的。我们好几个功能点都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但是这个转折性作用点都是在做之前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才做出来的。所以这里经常给人的一个感受是,3个月的感受是很危机的。你必须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去积累这种感知,到了3个月之后你会说,我经过这3个月的积累我有什么想法,哪个时候做出决定才是比较好的。
另外就是看注册用户,当然这个不用说了,因为这些对腾讯来说太容易,我们看重的是真正的活跃用户。什么是活跃用户?尽可能给自己的产品定一个严格的标准。活跃用户是什么?实际上最严格的,现在邮箱的活跃用户大概是1.2亿,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产品会这样来定义活跃程度:它的定义是在最近的30天里,有不同的3天登陆过邮箱,并且还发过信的用户。这很复杂对吧?但很严格。这避免一个什么情况呢?因为QQ上有一个入口,很容易就进来了,只算最近30天有登陆过的用户太容易了。对我们来说定这样的目标没有挑战性。
最早的时候,我们邮箱给自己定的活跃用户就是这样一个指标:最近30天有不同的3天登陆,并且还发过信的用户才叫活跃用户。然后从100万用户开始涨,一直到现在的1.2亿。但这个指标定的非常合理的话,我们就会避免为了去拉动登陆或者拉动什么,比如跟QQ谈,你们这个报告量多一点,用户量现在大了。这点就没有意义。
这个活跃用户的指标会帮助大家真正关注用户体验,用户留下来并且愿意给人发信,给人发信是很难的。我们的很多指标如果通过比较容易,你就很容易由拉动的方法把指标给拉上来。这样就挺不好的,不是一个长线的做法。
另外一点是说用户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这个在内部很高层的用户里面甚至也会出现。比如你的上级可能会说,你看用户给你提出这个需求了,你为什么不做?这是需求,但是这个需求不一定是对的。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如果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那还要产品经理做什么?就不需要产品经理了,找一个接线员他能够接线就可以了,对吧?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你如果用到一些微信的同类软件,你可能会知道,微信里没有引入状态,(指提示给用户,信息已经发出、对方收到、对方已读的状态,编者注)这点包括很多公司内部的同事都在经常问我们。这是不是用户需求,当然是用户需求。为什么不做?因为我们觉得不能用户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要变个花样给他,用户要的不一定是对的。
如果我们针对需求一个个去满足,你可能获取了这部分用户,但是得罪了另外一部分用户。可以说我自己就挺不喜欢把我的已读状态暴露给别人,你想如果有状态,如果你的上级(通过微信)找你,你看了然后你又不回,就很麻烦。
我们要给人撒谎的机会。我们说人性是什么?给他撒谎的机会,说我没有看到。你看短信不太准确,我们经常会说,你那个短信丢了,我们没有看到。如果我们把人都像机器一样约束起来不一定是好事。
我们为什么不做已送达的状态?因为我们觉得未来的系统是绝对可靠的,我们有这个信心,肯定会送达,除非他关机了,我们不会再专门做一个是不是已送达,只有不自信的系统才会做这样的状态。而且你每发一个消息还有个已送达或者发送中,那很丑陋的,多了一个东西在那里。所以这也是一种态度。对于这种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其实是考验产品经理水准的东西,因为我满足需求很容易,但是我怎么找到理由拒绝他,或者说找到什么方式实现它,这个非常难。
不要太过重视评论家的意见。实际上业界有很多评论家会对你做的东西写评论或者博客,但是你要知道一点,这些在电视里做股票评论的人都是炒股亏了的人。所以真正有水准的评论家应该不会到外面去写这个评论。很多时候评论家的意见我们去重视,不如我们真正了解几个用户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用的,这个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下面一条我们说避免定义复杂的逻辑和形态,这个前面已经反复强调了好多次,一个简单的规则才是上帝比较认可的。说到这个,我想说一下的是,最近邮箱的漂流瓶很火,以至于公司经常请我们的产品经理去讲课,讲关于做QQ邮箱漂流瓶的。这里有没有人听过?
有一次我和那个产品经理说,你这样老是出去讲会把别的同事都给害了,因为你们现在把事情越做越复杂,那是我们不认同的。我们做产品不应该那样做。怎么做呢?漂流瓶你会发现每周都在升级,都在放一些新的瓶子进去,放一些新的花样进去,靠这个不断刺激用户,使用户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活跃水准上。我说这已经变成一种运营性的产品了,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个方向不对。
所以在微信的漂流瓶里,我们不会做任何复杂度在里面,我们不会说还提供几种瓶子给你选择,然后还提供很多花样在里面玩。不会的,因为他们那样做最终的结果会很惨,每个星期都要更新,都要提供新的东西才能刺激用户。也就是说他们在把事情搞的越来越复杂,虽然最终的数据反馈还不错,总体的服务用户在增长,但那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是把对底层的规则梳理的更加清晰,然后能够发挥作用,而不是不断打补丁的方式。
这个可能非常难解释,我就比较简单的说一下。这里可能有些开发人员会非常理解,其实跟代码非常像,但你把代码变成复杂的系统的时候,它是有自己的结构的。产品也是,很简单的一个产品可能包含了上百个功能在里面,这些功能你可以像写代码一样,按一个线性的方式把它串起来,但是也可以做成一个很有架构在里面的东西。这是考验一个人对产品的见解是什么样的。我们心中一定要有一个产品的架构在这里,而不是说我们这个产品就是一大堆功能的集合,只是一个无序的集合,那样就很糟糕了。那样他就没有自己的骨骼和系统架构。
另外还有一个产品技能的心态,这也是我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跟人讨论问题的时候会争论起来。对产品性能来说,我觉得它是抱着一种求知的态度来讨论,而不是争论谁赢了谁输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这种求知的话,当别人说服了你,辩赢了你,那你很高兴,因为你接触到了新的知识。我们应该鼓励这种辩驳,但不是为了自尊心而战。
所谓自尊心而战就是我经常持一个观点,然后领导不同意,我觉得很受伤。那这个就不是一种辩驳,不是一种求知的心态了。不像代码我们验证一下就运行出了,产品方面的观点其实会容易产生分歧,这种分歧争执可能也会比较多。如果为了抱着从中获得更多一些洞察或者更多一些知识,我就不希望别人能够说服我。我举一个例子,像刚才我们一言带过的功能,比如说已读和已发送的状态,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的技术总监(大卫)提出的,他是逻辑性非常强的人,跟我争论说他觉得要有这个东西,一定要有,这是我们区别于QQ或者传统IM的一个不同的地方。我认为不应该有,我们在这个点上开始争论,争论了整整3天,什么事情都没干就在争论这个问题。这样争论的结果很好,他为了说服他会做一些CE,给同事发一些问卷,然后在问卷里面列一大堆问题,通过这种调研的方式来找到证据。这样的过程我觉得非常好,大家是要给一些证明。后面两句话其实有点矛盾,这个其实不太好解释,我们就不说了。
如果我们拿微博做案例的话,它的重点用户是谁,把用户分出来,它的核心需求是什么,是一种自我存在感,就是心理诉求是什么。它的黏性是什么?是好友圈。就像我不会认同新浪微博是因为有些名人在那里,所以有人去,我认为陌生人是黏不住人的,只有朋友关系才会让你有黏性。一个陌生人写的微博再多,你几天不看你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但是朋友们的动态你会觉得很感兴趣,所以我会认为说这种核心的黏性会在好友圈来产生。那多少好友才算多?我觉得三五个好友就可以了,而不是说越多越好。这些观点会影响你在做的产品。
就像在微信里,我们不会把你所有的QQ好友导到你的微信通讯录,也不会把你的手机通讯录好友全部导到你的微信好友里来,这个也是同样的观点:我们不认为好友越多越好。我们再回答一些问题,比如说怎样传播、怎样滚动起来,当然不是拉动,是自发的滚动。怎么样互动,怎么样有一个重点用户的突破口,从当时做的一个小的案例分析。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所说的都是错的”,这是我在微博里的签名。这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今天说的大家不要当作一个正确的东西,事实上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想办法去找到证据推翻它。教条是没有意义的,我平时也不大喜欢到处分享东西,因为分享的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
相反每个人自己体会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就像我们要解释“什么是光”这个问题。如果有人生下来天生就是瞎子,你跟他解释一辈子什么是光他也不会知道,除非他睁开眼睛看了一次,那不用解释他也知道了。这对一个瞎子而言是解释不清楚的,不管你用多少语言都解释不清楚。我觉得产品里的思考和体验也是这样。
夏勇峰/整理 转载至: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7171.htm
因为喜欢,所以收藏,不论文章中的点点,只觉得在做产品上有一定的启发,所以转载!!!
查看完整版本:【经典产品理念】张小龙:如何把产品做简单(二)!
© 网络推广方案_网站推广方法_网络策划营销
Powered by skycc.Archivers Author:圣捷